公關角度應避免視旅遊業為唯一振興經濟指標 文:劉信

由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領導的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,日前公布首階段,9個涵蓋不同形式的旅遊熱點項目。當中有全新,亦有重新打造的項目,例如「四山」旅遊、油麻地警署舊址活化等等,算是為十八區「無處不旅遊」,一定程度開始落實起來。

筆者對於9個熱點,如何選擇及如何規劃沒有太多意見,因為香港可以用來包裝及推廣的特色太多。甚至不會質疑政府透過推廣旅遊業,籍此重振經濟的雄心,相信這也是大眾市民所樂見,試問有誰不想香港重新興旺呢?

但筆者作為政治公關,開始有種感覺,政府將「振興經濟」與「旅遊業」有點掛勾得太多,只要是有留意新聞的市民相信都會慢慢被灌輸「旅遊業復甦香港便會好」的感覺。

當然,對比起其他行業,例如金融、物流,甚或工業、創科這些行業,旅遊業對政府而言的確是一個「較容易」處理的項目。因為對比其他行業,例如各地公司是否願意來港上市,考慮因素有很多;物流業香港作為東南亞運輸港口面對周邊城市的巨大挑戰,創科又需要更多時間去培養人才等等,旅遊業從一個狹義一點的理解,更多就是做好自己,加強推廣,就有一定效果,特別是過去香港旅遊業高度依賴內地旅客。

筆者對於政府將旅遊業與振興經濟大大掛勾的舉措,究竟是無心插柳抑或有意為之抱有疑問。但嘗試旅遊業單獨抽出來成為振興經濟的指標,而最終旅遊業指標不似預期就很容易成為民眾對政府有批評的入口。按今年首季旅客數字數據推算,2025年旅客量與疫情前的旅客數量相信已經非常接近,隨時可能回復形八成或以上,但假若屆時民眾仍然未感受到經濟復甦帶來的紅利,就會影響政府未來的公信力。

當然,政府不能成為第一個衝出來確認市道轉差的持份者,而現時根據政府所公布的數字又確實未能斷定市道轉差。但另一邊廂,近乎所有前線行業,包括零售、餐飲等等業務,都見到網上或公開場合有代表表示經濟轉差。同時間,既不斷有傳統企業倒閉,又有很多富豪傳出有財政問題,這些情況所引伸的結果,只會是市民對經濟的認知,與政府有莫大差距,在這個背景下,香港政府要刺激內需就更加難上加難。

筆者不是反對政府大搞旅遊業,甚至覺得即使再多名目也好,政府有心做都是一件樂事。但在宣傳上需要更多平衡,例如最近在港上市的寧德時代,有望成為2025年全球規模最大的新股上市,香港成功引入這些企業來港上市,也有值得政府大力宣傳的地方。從來都可以讓民眾明白,政府現時的火力全開,是全方向也是目標清晰而避免將成敗太過置於單一行業或指標上。

文:劉 信

媒體工作者,學研社成員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